攝像頭進化史:從拍照到智能交互
從11 萬像素的手機到最前沿的谷歌眼鏡,從拍照到智能交互,攝像頭在硬件和軟件上的飛躍,已經遠遠超出了 15 年前第一臺拍照手機面世時的想象。那個時候,手機只能打電話。而智能交互,只出現在科幻小說里。
攝像頭 1.0:重新定義記錄與分享
1997 年,硅谷工程師菲利普·卡恩為了第一時間和親友分享女兒降生的喜訊,搗鼓出了第一臺拍照手機的原型。三年后,夏普聯合日本移動運營商J-photo推出了第一臺真正的拍照手機——搭載一顆11萬的像素攝像頭,可以遠距離傳輸照片。
手機的拍照功能發(fā)展速度驚人。從11萬像素到千萬像素,只經歷了短短的5年時間,諾基亞于2012年推出的4100萬像素手機更是讓人手機相機傻傻分不清楚。同時,圖像傳感器的多樣化和圖像處理引擎的進步,也使鏡頭素質得到提升,蘋果僅500萬像素的iPhone 4就利用iSight傳感器拍出了令人驚訝的成像效果。
雖然拍照手機誕生至今不足15年,但用它來記錄、分享的理念已經傳播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,僅微信朋友圈每天就能產生上億張照片。
攝像頭 2.0:深刻感知世界
隨著硬件設備的完善和相應技術的發(fā)展,攝像頭被賦予了更多功能,也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創(chuàng)造力的應用,使攝像頭成為探索世界的工具。
增強了特效和濾鏡的拍照應用,賦予了平凡世界更多精彩。美圖秀秀等照片美化應用,精準地捕捉到了人們感知“美”的需求,使原本千篇一律的照片和人像,通過濾鏡的處理變得獨一無二。魔漫相機等特效拍照應用,則把拍照變成了創(chuàng)作,使普通的照片變成有趣的漫畫。這類應用,滿足了人們對美好和新奇的追求,把攝像頭的功能從“記錄”延伸到了“創(chuàng)造”。
圖像識別技術的運用,使攝像頭成為解密信息的鑰匙。攝像頭與圖像有著最原始的親密聯系,把攝像頭對準某一未知事物,就能得到預想的答案,這就是巨頭們正在做的事情。Google 近日公布了其圖像識別的研究進展,這套最新的算法已經能精準識別街道上的門牌號碼;微信也在不久前開放了圖像識別的SDK ,使更多基于微信的應用,只需“掃一掃”就可具備智能識圖的能力。
通過增強現實技術,攝像頭搭建了連接虛擬和現實的橋梁,成為了人們感知虛擬信息的窗口,展示了物理世界中不可見的精彩。增強現實可以與LBS 結合,如諾基亞的地圖應用“城市萬花筒”。城市萬花筒將實景變成了一個能進行溝通的用戶界面,打開攝像頭,就能看到標注了各種虛擬信息的街道和建筑,使用戶對周圍環(huán)境一目了然;增強現實與圖像識別結合,則能使平面靜止的物體變得立體生動,極大地豐富視覺交互。Daqri是一家志在成為“增強現實領域的Photoshop”的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,他們利用增強現實技術賦予了普通物品更多數字信息,如掃描一張海報能變換出相關的3D形象或一段視頻。增強現實讓攝像頭成為能探索虛擬世界的眼睛,使現實和虛擬交匯在用戶的手機里。
攝像頭3.0 :引領智能交互
不難想象,隨著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,未來的人機交互必然離不開人體的各種感官,同時也只有和感官深度結合的交互才有未來。馬化騰在近日接受《人民日報》采訪時表示,智能手機是人感官的延伸,攝像頭是眼睛的延伸,感應器是觸覺的延伸,麥克風是嘴巴的延伸,它們通過移動互聯網,前所未有地結合到了一起。
在未來,打開攝像頭,便是打開了和另一個世界溝通交流的大門。身處完全陌生的環(huán)境中,只需通過定位和增強現實,我們就能立刻獲取周圍事物的信息;面對初次見面的朋友,我們能通過人臉識別,第一時間了解TA 的興趣愛好;看到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物體,只需掃描一下,圖像識別技術就能為我們解答疑惑。
盡管就目前的技術而言,還無法達到 100% 的識別準確率,但技術和硬件設備近幾年的發(fā)展,讓我們確信這只是時間問題。索尼手機從 Z1 開始在照相功能中加入增強現實元素,并延續(xù)到了今年在 MWC 中亮相的最新款旗艦機Z2 中;亞馬遜正在研發(fā)的新款智能手機配置了6個攝像頭,其中一項功能就是,當用戶使用后置攝像頭拍攝標志牌或其他寫有文字的物體時,可自動識別文本,并將其轉換成筆記。當智能眼鏡成為像手機一樣的消費品時,用戶只需通過自然的視線,就能獲取信息,與虛擬世界無縫連接。
攝像頭不僅是智能設備不可或缺的硬件,也是未來交互不可忽視的入口。它能代替人眼,延伸視線,從而感知三維世界。隨著圖像識別、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成熟,攝像頭甚至能超越人眼。攝像頭的未來,不可限量。